部落格
首頁 〉 部落格
青年大聲公議題討論成果 作  者 家扶研發室

壹、緣起

    台灣兒少權益與福祉白皮書計劃將以兒童權利公約為架構,納入專家顧問的建議及兒少觀點,進行全面性檢視目前我國兒少現況並提出政策建議,目的是為了保障兒童及少年的生存和全面發展,同時確保其有參與家庭、文化和社交生活的權益,本計劃自2014年8月開始,預計於2016年年底完成台灣兒少權益與福祉白皮書。

    我國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38條:「政府應結合民間機構、團體鼓勵兒童及少年參與學校、社區等公共事務,並提供機會,保障其參與之權利。」,則為兒少參與權保障之落實,白皮書計劃將辦理「家扶兒少特派員」、「青年大聲公」、「青少年公共政策參與成果發表暨座談會」蒐集兒少觀點,並將其觀點納入台灣兒少權益與福祉白皮書之中。

    世界咖啡館透過在輕鬆的氛圍中,採用彈性的小團體討論,真誠對話,產生團體智慧的討論方式。在談話的過程中,參與者不僅僅是表達自己看法,更重要的是「聆聽」對方,然後透過「連結」重新組合,找到新觀點或從沒察覺到的盲點,進而形成共識與洞見,並找到新的行動契機。

 

貳、各場次辦理時間

一、桌長培訓:104年5月30、31日(地點:家扶基金會會本部)

二、活動時間:中部(家扶基金會會本部,7月4日)、南部(南高雄家扶中心,7月18日)、北部(南台北家扶中心,8月1日)及東部(花蓮鐵道文化園區8月15日)。

 

參、討論議題

一、您是最了解自己生長環境的人,身為青年的您想採取什麼行動讓您居住的社區變得更好呢?

二、創造一個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對兒少來說相當重要,如果從自己讀的學校著手您覺得有哪些部份可以改善?您想要如何改善這些設施、設備呢?

三、目前有許多青少年在大學畢業後,出現工作與所學科系相關性低的情形,您有想要怎麼做來避免這些情形發生呢?

四、您覺得目前台灣的生活環境存在著哪些性別不平等的現象?您覺得可以怎麼作來改善呢?

五、鼓勵年輕人參與社會議題事件的討論與行動是近年來的趨勢,您目前想參與哪些社會議題事件呢?您現在有採取哪些行動?您在投入這些社會參與時遇到了哪些阻礙並期待可以如何改善?

 

肆、各場次共同意見整理

一、第一題:您是最了解自己生長環境的人,身為青年的您想採取什麼行動讓您居住的社區變得更好呢?

 

問題

解決方法

1

社區環境髒亂

1. 社區居民組團隊清潔環境,並給予相對性獎勵(例如:服務時數)

2. 張貼公告加強宣導禁止亂丟垃圾

3. 請衛生單位加強宣導清潔由居民自身做起,屢勸不聽者可以處以罰款或強制上課

4. 社區美化:可在學校中設置專業課程,來讓居民了解自己的社區文化

5. 設置寵物大小便專用袋子提供養寵物的居民使用,維護社區環境

2

社區噪音汙染

招集社區有意願解決問題的居民開會,並排定輪班時間,輪流負責管理社區半夜安寧,以維護社區寧靜

3

社區、居民凝聚力不夠

1. 支持社區創立社團(棋藝、美勞、園藝、運動、樂器等),讓社區居民多嘗試多學習新東西以結交新朋友,使居民情感和諧有共同話題促進社區居民凝聚力

2. 舉辦社區活動

3. 增加公共設施,提供場地讓居民交流(例如:增加設備、圖書館藏書量)

4

青少年、勞動人口外流

1. 舉辦相關活動吸引年輕人多到家鄉參與活動,使社區文化得以傳承下去

2. 利用原有資源創造更多商機,以帶動觀光

3. 增加工作機會及公共設施

4. 鼓動青年回鄉

5.鼓勵老年人製造家鄉特色產品,自給自足

5

社區交通方面

1. 停車位不足

2. 交通阻塞

3. 公共運輸不便

4. 交通管制不良

1. 增設停車位

2. 鼓勵搭乘交通運輸

3. 增設公共運輸路線

4. 注意交通安全並加強管制

6

社區設施(路燈、反光鏡)不足

向村長、鄉公所提出問題及建議,期待能增加基礎社區建設,盡速改善以確保社區居民的生活安全

7

公共設施利使用率低

先詳細調查社區需求及特性,利用獎勵,鼓勵居民參與活動並使用

8

社區出入人口複雜

1. 加強治安管理

2. 警民連線:社區居民與警察單位配合

 

二、第二題:創造一個友善、安全的校園環境對兒少來說相當重要,如果從自己讀的學校著手您覺得有哪些部份可以改善?您想要如何改善這些設施、設備呢?

 

問題

解決方法

1

校園資源分配不均

1. 學校並未考量校園內的資源分配狀況,導致真正需要經費的地方未受補助(例如:安全設備、校警訓練),而不需補助的地方卻產生資源過剩的情形(例如:營養午餐部分)

2. 全國各地校園資源分配並不平等,使得城鄉差距日漸趨大

3. 有些學校沒有將校園優質評鑑計畫的經費使用得當

1. 學校必須要仔細審查校園內的各項資源分配問題,使經費用在刀口上,並可辦理座談會,向家長及學生說明經費的運用狀況,調查家長及學生的意見

2. 各地校園資源分配問題,建議政府可派專員實際考察各校資源運用狀況,了解資源是否有過剩或不足的問題

3. 建議校方要將優質評鑑計畫的經費專款專用,在計畫內的項目才使用,並可辦理座談會,向家長及學生說明經費的運用情形,調查家長及學生的意見,政府方面也可派專員監督經費的運用去向

2

校園安全、設備管理及環境維護

1. 學校監控設備(例如:監視器)已損壞卻無及時維修,讓校園安全堪憂

2. 學校校警訓練不足,雖有監控設備卻未仔細巡查,或是有外來人士來訪沒有確實查對身分

3. 近年來學校為了更親近社區民眾,將校園圍牆改為較低的圍籬,但這樣一來可疑人士進入校園的機會可能增多,學生也可能容易擅自離開校園,造成安全隱憂

4. 某些學校硬體設備明顯不足,卻遲遲未做任何的添購或改善,導致學生權益受損

5. 學校有時為了省電會關掉校內某些地方的路燈,再加上學校到了晚上本身能見度就很低, 學校內會有安全死角,將造成安全隱憂

6. 校園流浪狗問題

7. 在校園內雖有設置禁菸告牌或標示,但校園內還是有某些地方會成為吸菸天堂,教官勸導多次還是會有學生挑戰公權力,不理不睬的繼續抽菸

1. 學校要多加強訓練校警的危機處理能力、安全意識,並定期派人檢修監控設備,高中、國中小的學校要多加宣導學生若看到可疑的人士,應立即舉報

2. 可在警衛室設置如銀行的安全警鈴按鈕,並和附近的警察機關合作,讓警衛室的校警發現可疑人士欲闖入校園時,可同步通報警察機關,提升校園安全

3. 國中小、高中學校可建立巡邏隊,並加強巡邏人員的編制。在大學開放的空間,可增設進出大樓門禁卡

4. 學校可以和社區合作,學校提供部分設備讓居民使用,讓社區居民對學校產生認同,將學校當成自己的家一般,主動維護校園和學生的安全。校方可能要再多加考量本身的環境,並可和社區民眾、家長做討論協調,徵詢其意見,讓校園環境可達到親民且安全

5. 學校提供24小時的校安中心,學生在課間或課後遇到任何無法解決的問題都可以撥打專線尋求協助

6. 在學校的廁所、停車場或人煙稀少處設有緊急電話、緊急連絡鈴,直通到警衛室和教官室,提供學生在校內的安全,且亦會在公開場合宣導這些設施的所在地和使用方法

7. 增設責任通報管道,每個人都可當責任通報員,當發現校內有甚麼問題可馬上通報

8. 加強宣導校內某些夜間較危險的路段,提醒學生行經這些路段時要更加小心

9. 校園設備不足的部分學校可透過調查學生意見,並和學生做面對面的溝通及回應

10.  學校和社區合作,先將流浪購聚集飼養一段時間,再透過社區舉辦流浪夠收養活動,形成雙贏的局面。也可以透過TNR措施:T(捕捉)、N(結紮)、R(放養),來降低流浪狗的問題。也有學校是通知捕狗大隊,請他們來協助驅趕流浪狗

11.  校園內常有人吸菸的地方設置一個感應式的廣播器,如有人要在這裡抽菸時,即可感應到並播放出「這裡禁止吸菸,抽菸有害健康等標語」,作為嚇阻的作用,同時加強校內禁止吸菸的宣導

3

校園弱勢族群

1. 未完善設計導盲磚的指引路線,導致視障族群在使用時可能未注意路面高低落差或是障礙物,造成受傷等狀況

2. 校園內較高的大樓雖有設置讓身障者使用的電梯,但某些身體正常學生卻會與身障者爭電梯,讓真正需要搭電梯的身障者無法搭乘

1. 導盲磚的設計要考量更多的因素,並在建設期間請視障人士來試走,看看是否有需要再修正的地方,讓導盲磚能更符合需求現況。

2. 校園內可設置身障者專用的電梯,並可用感應卡裝置,讓真正是身障的人士持有並感應進入搭乘,而校方也要多加宣導電梯的使用規則,讓學生能尊重身障人士的權益。

4

校園投訴制度:有些學校雖有設置投訴制度,但投訴者須在單子上填寫自己的資料及家長簽名,造成學生投訴後即被校方約談責詢,且無做任何的改變措施,不但無法做有效的雙向溝通,還會讓學生不敢再表達意見

建議投訴制度要採無記名制,讓投訴者能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校方必須重視學生的意見,可固定設置一個時間來向各班的班導、班長來統一回應學生的意見,並在學校網站上定期公布回應投訴問題Q&A,建立一個完善的溝通平台。

5

師生關係有些老師觀念還是存在於師長說的都是對的,學生無法表達內心意見

讓師生之間有交流溝通管道,若是無法當面開口可以利用寫信方式,老師跟學生互相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立場著想,同理心傾聽,可利用校園信箱或是學生自治會來溝通。

6

校園霸凌事件

1. 應認真處理事件,對於霸凌者給予應該觀念糾正與明確懲罰,而社會志工以朋友立場與心態關心受害者,有個紓壓管道幫忙走出心中傷痛。

2. 校方須多加宣導以防範校園霸凌,並設置完善的輔導機制,定期檢視教師及學生的身心狀況。

3. 除了課堂上的宣導,還可以舉辦活動,例如反霸凌影片競賽,讓學生透過活動的參與,主動去了解霸凌,來降低對霸凌的漠視或不了解。

4. 建立匿名通報系統:學校應該要提供一個「安全」的管道,讓學生可以舉報或求助,有參與者表示過去學校曾經使用e-mail的方式,較可以保護通報者的身分。

 

三、第三題:目前有許多青少年在大學畢業後,出現工作與所學科系相關性低的情形,您有想要怎麼做來避免這些情形發生呢?

 

個人

教育制度

1

先進一步了解自己對哪些職業有熱忱並願意為此工作付出勞力與心力,再增加自己不足的知識來符合工作並深入了解工作內容

教育的課綱應該寬鬆一點,多一些讓學生討論與實作的課綱,而不是死板的課文內容,讓學生有多一點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機會,增進參與感並了解自己的需求,是教育很重要的一步

2

高中、大學期間多參與各式不同主題的演講、多元修課或透過實習,從中多方面探索自己的興趣

高中、國中週會要確實落實,會因讀書、自習、考試等多種因素取消週會,週會是個多元性的演講,從中可以使學生發掘興趣及確立未來方向

3

參與營隊活動,從中學習及成長或選擇嘗試舉辦營隊、活動,領悟不同的學習面向

學校可以多舉辦與校內相關的專題科目的單位辦理見習、假期工讀等等讓學習更有效益,也能增加畢業直接就業的機會

4

必須和家人、老師有良好的溝通,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未來市場工作已飽和,並沒有相關職業從缺,學校應設計課程多元化,讓學生多方面嘗試,以免造成工作與所學科系相關性低的情形

5

並善用自己的人脈去詢問相關科系的資料

請學校徹底執行評鑑,必須注重在學習的規劃及延續性上,不再只是為了做表面成績獲取更好的名聲

6

可以利用其他方式達成相關工作的興趣,例:志工,服務內容雖然不是與自己所學相關,但可以從社會、職場附屬的社團、機構當中尋找所學相關活動參與或藉由當志工從事相關所學運用及發揮

分別執行興趣探索及性向評量,再針對學生的各種結果來做後續規劃

 

參與者對於此題的反思:

1. 因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學用落差的狀況發生。因此,期待台灣教育各個階段都有一些調整。

   幼兒園:多元化的課程、小小職業體驗

   國小:不要太重紙筆測驗、認識不同職業

   國中:就喜歡讀書或對於技職體系的興趣,做選擇高中職的方向

   高中/職:技職體系的路可以更通暢,使學生提早融入自己想要的領域

   大學:延後不知道自己興趣的學生的選擇,多一些職涯發展講座、多元課程

         的刺激

2. 參與者認為台灣的大學就是在尋找自己的興趣,因此大學試著多方面嘗試,加上勞動市場需求的變動,以至於現在所讀的科系跟未來的職場有落差。若未來工作與大學科系不相關也沒關係,可以有更多的技能與發展。

3. 建議可做到「適性分流!」現在的學生有人在選擇高職就分流,有些人則到了大學分流,建議可按著每一個人自我探索的時間,來重新設計分流的時間點,無論提早或延後分流,都需要讓中(小)學生提早認識社會上不同的職業。

 

四、第四題:您覺得目前台灣的生活環境存在著哪些性別不平等的現象?您覺得可以怎麼作來改善呢?

 

問題

解決方法

1

家庭

1. 家中仍有男主外、女主內觀念

2. 家務分工不均:長輩認為未來女生要出嫁,需要習得家務的技能,期待女生能多做家事

3. 性別刻板印象

1. 主動跟爸媽協調,家務需全家一起分工

2. 性別應該平等,家中規範須相同:

(1) 透過同儕、次團體的分享與鼓勵,讓一些想要改變的人知道自己並不是孤單的,還有一群人也是為了某個議題在替自己與別人爭取些什麼

(2) 透過溝通,讓對方慢慢了解,而不是一昧的認為自己是對的,覺得其他人都是老古板一定不會能理解自己

2

學校環境

1. 師長對於男女學生的工作分配不相同(例如:校園中搬重物或較粗重工作常需要男生協助,而女生則負責較多文書作業,或者裁縫、摺紙等)

2. 女生為了表現自己的性別,穿著打扮會將自己性別特徵展露出來,但也因為這樣到最後演變成物化女性了,好像不這麼打扮就不是女生,造成中性的女生或者不展露身材的女性被不一樣的對待

3. 興趣受到刻板印象阻撓:有些人會因為性別對工作的刻板印象,而放棄自己的興趣與夢想

1. 團體應公平調配工作,讓每個都有相同學習機會,徵求每個人意願及興趣,做不同的事情

2. 嘗試讓大家知道穿著打扮是「自信」的表現,而非物化

3. 學校預留性別保留名額,以及在招生中宣傳性別跨工作之成功案例

3

工作場域

1. 同工不同酬

2. 玻璃天花板:大部分公司升遷在上位者的角色多以男性為主,女性要升遷通常較不易

3.工作具有刻板印象:

(1) 在醫院看到的女性通常會被認為是護理師,而男性通常都會被認為是醫師,但現在也有男的護理師、女的醫生。

(2) 有些公司表明只招募特定性別的員工

1. 政策明訂條文懲處該公司,並公佈遭檢舉公司,讓求職民眾了解情況

2. 透過政府與人民、公司的溝通、協調,訂定出一些政策可以保障男女工作的比例

3. 履歷去除性別化、看能力不看性別:建議公司在面試時,可能在第一關時將履歷表上能表示性別的任何資訊都去除,讓主管在面試時能夠看能力來決定一個人,而不是透過性別來決定其的工作能力

4. 名額保障: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有表現的機會,而不是因為她/他的性別不同而失去了工作的機會

5. 雖然有些工作真的是會受到男女先天的條件不同而受到限制,但是公司可以給予更多的機會,也許是安排到不同的科別

4

媒體

大眾媒體常物化女、男性,將外型標準化(例如:女生要胸部豐滿、身材瘦小;男生要健壯),偏離標準則容易被嘲笑或歧視

1. 透過大眾媒體傳遞正確觀念

2. 透過教育方式從底層改變

 

參與者反思:

上述這些層面都有男女不平等的現象,我們想回到最初的生長環境來說,影響家庭教育的禮俗文化是不是有著強大的影響力呢?不過到現在女權意識高漲,女生開始鼓起勇氣並結合力量站出來發聲,想改變這樣的社會風氣,漸漸的第三性也開始被重視,不再說男女平等而是性別平等,因為不論他的心理性別和性別特徵是否一樣,他們都享有人權都需要被重視被關愛,他們也是有能力的,不該排擠和歧視他們,而不論哪一個層面還是哪種性別,媒體的渲染力是很強大的,不當的報導經過媒體渲染造成不安的暴動,或歧視、排擠對被害者是有很大的傷害,如果女權意識要站起來會不會也因此被打壓呢?媒體應該抱持著中立的態度去做報導,而政府是否也該拋棄傳統觀念,保持中立尊重每個人民呢?

五、第五題:鼓勵年輕人參與社會議題事件的討論與行動是近年來的趨勢,您目前想參與哪些社會議題事件呢?您現在有採取哪些行動?您在投入這些社會參與時遇到了哪些阻礙並期待可以如何改善?

(一)社會議題的定義:

1. 社會當下重視的問題。

2. 建立在眾人利益上的訴求。

3. 可激起媒體渲染。

4. 可使眾人省思的想法。

5. 對大眾有關聯與影響的議題。

6. 多數人的共同困擾,影響廣、改變及推動有難度。

7. 人民認為不公平的事。(例如:少數人的權益收到壓迫,人民有感於這其中有問題並待解決)

8. 國家、政府難解決的問題,需要全民、各年齡層共同集思廣益

 

(二)關注和不關注社會議題的理由:

1. 關注的理由

(1) 學校老師談論並發表意見

(2) 同儕分享及邀約

(3) 活動地點方便前往

(4) 對議題本身感到興趣

(5) 被動參與,如學校作業或報告指定的題目

(6) 由於學生意見不易被聆聽,所以更要參與

(7) 議題引發對國家的認同與熱忱

(8) 議題與自身相關性高,或本身即為當事人

 

2. 不關注的理由

(1) 對生活及社會事件的頻繁報導感到麻痺

(2) 不認為問題會被重視並得到解決

(3) 對議題得知的訊息少

(4) 對媒體的不信任

(5) 學校老師未與學生討論就更改教學內容

(6) 對社會議題不感興趣

(7) 對自己的表達缺乏自信

 

(三)曾參與或關注的社會議題:

1. 經濟:反服貿協議黑箱

2. 教育:反黑箱課綱、十二年國教、體育賽事選手的權益、實習學生的受教權益

3. 政治:太陽花學運、香港佔中事件

4. 環境:核四、秀林鄉「民有部落」反建納骨塔、綠蠵龜保護

5. 勞資關係:勞基法保障之最低薪資落實問題、工作超時

6. 人權:死刑存廢、安樂死

7. 性別:婚姻平權

8. 安全:八仙塵爆、食安問題

9. 醫療:漸凍人

10. 住宅:信義區都更

11. 其他:言論自由、低收入戶的判定、新住民及其子女相關議題、社會企業責任等

 

(四)採取的行動:

1. 網際網路:相關活動網站

2. 傳播媒體:包含閱讀報章雜誌、看新聞

3. 與家人、同學及朋友討論

4. 以任何方式表達意見:包含參與公聽會、聽證會、教育部舉辦的青少年政策論壇(類似世界咖啡館的討論會)、社會運動(如遊行、示威、靜坐)、校內外的公民講堂、推動及參與聯署活動、辯論比賽、主動與校方或雇主討論自身權益並表達意見(如實習學生的受教權、勞資問題)、向政府。

 

(五)社會參與時遇到了的阻礙及改善方法:

1. 阻礙

(1) 媒體過度渲染:媒體報導忽略事件的本質與核心意義,使得報導缺乏客觀性、真實性及正確性,不知情民眾容易盲目跟從或被煽動,誤導大眾對於事件的認知。

(2) 網路資訊氾濫:民眾未判斷資訊正確性而轉發分享,致使錯誤訊息以訛傳訛。

(3) 大眾盲從:青少年對於社會議題的認知相當程度來自身邊親友的傳遞,如果周圍親友皆偏向某個角度去看待某個社會議題,深怕自己與大眾看法不同遭排擠或撻伐,因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進而產生盲從的現象。甚至盲目反對(為反對而反對)或者盲目贊同與自己同一立場的言論,進而影響做決策的結果。

(4) 主政者態度消極:政府對社會議題的回應態度消極或是沒有正視問題核心。

(5) 政府資訊不公開:政府不主動公開資訊,如不公開會議內容與進展,難以獲得民眾的信任,也缺乏直接與民眾溝通的平台。6)   個人因素:如害怕到活動現場而受到傷害,對社會議題漠不關心,缺乏對參與社會運動中的受害者或發起者之理解,無法感同身受。

(7) 意見不被聆聽:長輩漠視年輕世代的聲音,不尊重年輕人自主的意見和想法,年齡較輕的青少年意見有時會有遭質疑或是不採信的狀況出現。

(8) 世代的觀念差異:世代之間的成長背景和生活體驗不同,加上保護青少年的立場,多數長輩(包含父母和師長)不鼓勵青少年過度涉入社會議題、干預與政治有關的事件以及實際參與政治或社會運動,進而侷限了年輕世代親身參與社會議題的可能性。

 

2.   改善方法:

(1) 建立溝通平台,公開議題討論:對於大眾的盲從,可藉由舉辦公開辯論來傳達專業人士的正反論述,使人民明辨自己選擇的立場和理由,並且培養公民參與的素養。又或者,利用類似世界咖啡館之方式,讓參與者針對關心的議題進行正反面討論,了解彼此想法。

(2) 政府資訊透明化:近來發生的反黑箱服貿協議和課綱微調事件,即反映了政府的資訊透明化問題,可推動相關立法,例如要求會議公開,藉由會議直播、釋出會議記錄等方式公開政府資訊。此外,政府應建立客觀、多元化資訊的平台,而非僅公布對政府自身有利的資訊,以供大眾監督和檢視。

(3) 媒體的自我約束:媒體應自我約束,保持立場中立,不過度渲染,提供人民真實與正確的資訊。

(4) 家庭與教育位的角色: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並協助學習分辨資訊內容的優劣。家庭與學校應培養孩子了解自身權益的重要性,教導其在權益受損時適時表達及溝通。

(5) 不盲目跟從:民眾在面對社會議題時應了解內容並學習分辨,深入了解事件的正反面向,而非單方面盲目支持。

(6) 提高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鼓勵身旁的親友一同關注社會議題,透過社會參與,帶動社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