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動態與新聞議題
首頁 〉 議題庫 〉
家扶動態與新聞議題
弱勢家庭近七成收入低於2萬元 生活水平僅一般兒童的3分之1 |
作 者 :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
年 份 : | 2013 |
會刊抬頭 :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
小蓁,10歲,從小靠阿嬤打零工撫養長大,早產的她身體比一般孩子瘦弱、眼睛隨時有失明的可能,更有發展遲緩的現象,但因為家境關係錯過了黃金治療期。內向的小蓁因為時常跌倒,不容易和小朋友玩在一起,眼神裡總是透露著些許寂寞。阿嬤難過地說:「如果小時候可以讓她接受完整治療、多補充營養,說不定她可以過得更好,我年紀漸漸大了,萬一哪天走了,不知道孩子該怎麼辦……。」
依據家扶基金會數據統計,弱勢貧困家庭中每人每月平均生活費僅3,552元,相較於政府公告的國人最低生活指標的10,244元來說,只有1/3而已,根本難以提供孩子穩定的生活、醫療、教育等基本生存與成長需求。在家扶基金會扶助的25,937戶的弱勢家庭中,更有高達七成收入低於2萬元。
這些沒有謀生能力的孩子們成了貧窮環境下的待罪羔羊,脫離貧窮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長達數十年的漫長歲月的抗戰!孩子的未來與夢想需要大家一起關心和呵護,就像小蓁一樣,她需要醫療照顧、營養補充、以及生活扶助。因此,家扶基金會今年發起了「Give me five! 無窮世代」募款計畫,希望能募集社會大眾的愛心,捐款幫助這一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孩子,拉他們一把,給他們未來一線希望。家扶自立青年林智勝先生,懷抱回饋社會的心,自告奮勇擔任公益大使,呼籲社會大眾發揮愛心,每天存個銅板,再把錢捐到家扶,大家一起做公益。
吃飽穿暖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但依據家扶貧窮資料庫第二波調查顯示,高達四成以上的弱勢兒少沒有固定吃早餐、營養午餐費繳納上也有困難,為了省錢有時只能醬油拌飯解決一餐,在無法攝取均衡營養的情況下,導致有三成四的孩子在BMI值上出現過輕現象,相較於2010年國民健康署統計有近四成的民眾過重或肥胖,成為極大反差。營養不均、抵抗力不足的孩子容易生病,但在家扶調查統計中卻發現,每四個弱勢孩子中,就有一位曾因為沒錢而延遲或不就醫的狀況,原本生活捉襟見肘的弱勢貧困家庭,由於難以負擔龐大醫療費用,往往出現一天藥當三天吃的窘境,讓小病始終未根治或導致更多問題,顯見家庭經濟困境已經直接衝擊孩子的健康!
在孩子長達數十年的脫貧挑戰中,教育是他們唯一能修練的武器,然而他們卻時常被貧窮延伸出的問題所擾,無法專心唸書。在家扶幫助的國內五萬多名兒少裡,有11.8%的孩子其親人患有重病無法工作需要被照顧,有高達71.1%孩子來自單親家庭,為了減輕家人經濟負擔,他們需要身兼照顧家人或是打工補貼家計的多重角色。
小軍和哥哥、表姊、表弟依靠七十多歲外祖母在火鍋店洗碗,每月5,000多元的收入生活,今年外祖母手腕受傷無法再洗碗,家中經濟陷入困境。哥哥選擇不升學踏入職場,小軍則和表姊每天課後及假日到牛排館打工到晚上11點。她說:「雖然我們的生活過得清苦,但只要珍惜我們身邊所擁有的,就會覺得知足。」剛從大學畢業的小萍,對於小軍的處境很能感同身受。16歲那年,一場意外車禍奪走她最親愛的父親,家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為了維持一家三口的生計,沒有任何就業經驗的媽媽只能硬著頭皮找工作,從小被保護有加的小萍也開始半工半讀的人生,小萍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機會,一個不因為經濟壓力繼續成長的機會。」
家扶基金會副執行長周明泉表示:「這些孩子沒有被環境擊倒反而更加努力掙脫貧窮枷鎖,讓人敬佩也讓人心疼!提供孩子一個穩定成長的環境是每一個人的義務與責任,孩子在逆境中不斷磨練的韌性與能力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他們缺少的只是驗證自我的機會,不讓貧窮限制孩子飛翔的高度與距離,期盼社會大眾成為孩子夢的推手,用一份愛讓孩子餐餐吃飽、許孩子健康成長、幫孩子安心就學、陪孩子克服急難、給孩子脫貧機會,共同打造孩子的無窮世代、無限未來!」
曾是家扶兒的中華職棒球星林智勝,小時候也有過貧困吃不飽的經驗,今年特別返回家扶擔任「Give me five!無窮世代」公益大使,義務拍攝「我回來了!」宣傳短片,一心只想為弱勢貧困兒少募款。林智勝簡單一句「我回來了!」包含了無限感激,背後更代表著許多孩子為了脫離貧窮必須付出的努力。林智勝對家扶的孩子說:「你們的路我也曾經走過,雖然很辛苦,但面對困境時不要放棄,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更表示:「幫助貧困孩子,我們其實可以做的更多,請大家一起響應Give me five! 無窮世代愛心撲滿活動,每天將一塊錢、十塊錢或一百元愛心存入撲滿捐助家扶幫助更多孩子脫離貧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