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與社會倡議
首頁 〉 議題庫 〉 研究發展與社會倡議
103年十大兒保新聞-平均每週有一位兒童受虐致死 近五成為2歲以下嬰幼兒
作  者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年  份 : 2014
歲末將至,回顧今年發生的許多兒虐案件中,有多起嚴重虐待致死及親人性侵亂倫的案件發生,引起社會一片譁然。家扶基金會今年再度舉辦「十大兒保新聞」評選活動,從蒐集到的 253則兒虐相關新聞,透過全國各地家扶中心一線社工員與司法、立法、醫界、教育學術界、企業、媒體、親子部落客等領域,依據新聞事件之「重要性」、「影響性」及「教育性」共同決選出 103年度具代表性之十大兒保新聞,依序為:
 
一、父打電玩4小時 嬰留車內50度烤死
二、嬤顧孫好累 殺11月孫 自殘咬舌
三、少女殺死3歲妹 不滿父親外遇妒恨異母手足
四、甩嬰虐死 新手爸起訴 嫌吵拿菸燙腳底 出生2個月送醫3次
五、父母逼幼女看A片玩4P  8兒女半數受害
六、爸媽獨留1歲娃陪妹 女嬰窒息
七、兒少政策不周 家扶發表白皮書、推研究平台
八、父攜三子,百里尋短,社工機警,即刻救援
九、王昊母懷雙胞胎 吸毒又販毒
十、父一週管教三次  多障兒暴斃 
 
根據衛福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光今年上半年就有18,530位兒少因疑似不當對待被通報,其中有5,807位確認開案,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新增32名受虐兒童!而家扶基金會就今年選出之十大兒保新聞來看,兒童因遭受不當對待而死亡和重傷害就佔了6則,此外,從今年蒐集的253則兒虐新聞中發現,有70則因遺棄、殺子自殺、虐待、疏忽而導致兒童死亡及重傷害的悲劇,雖然所佔的則數不是最多的,但死亡人數卻是最多,共有51位兒童受虐致死,等於每周就有一位孩子因遭受不當對待而失去寶貴生命,更令人關注的是,兒童受害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有近五成(49%)是未滿兩歲的嬰幼兒,比前兩年高出快2倍之多,且在今年十大兒保新聞中就佔了4則,主要可歸因於照顧者情緒失控(33.3%)、育兒知能不足(51.4%)及疏忽(45.7%)。
 
另一方面,近年來因家庭結構功能變遷,照顧者越來越多元,非典型家庭照顧者如同居人、朋友、保母、未成年子女、臨托成為施虐者的比例也越來越高,依衛福部統計處統計數據發現,近三年施虐者為非典型家庭照顧者比例逐年攀升,103年上半年佔25%,平均每年增加3%;且根據家扶基金會蒐集的70則兒虐致死和重傷害的新聞中也發現,施虐者為非典型家庭照顧者佔了27%,此議題值得大家省思與關切。 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痛心疾首的表示,本會從民國76年率先於國內推動兒童保護服務,但兒虐事件仍居高不下,令人憂心!從今年兒保新聞分析發現,新手親職因育兒知識不足,以為暫時離開、獨留孩子和交託未成年或同居人或朋友照顧沒有關係;或照顧者因照顧壓力引起情緒失控或身心精神症狀,或因家庭和社區資源支持不足甚至不知如何尋求援助,再加上現代社會關係疏離,許多人因害怕麻煩或惹禍而錯失通報良機,都是兒虐的重要原因。
 
台北市市長夫人陳珮琪醫師也親臨現場與家扶一起關心兒童虐待的議題,並表示:有近七成的受虐兒童都是曾經被通報的,但在小兒科通報的比例卻是低的,建議應該要再多加強兒童保護相關訓練,此外,在擔任小兒科醫師的經驗中發現,家中有發展遲緩兒、畸形兒或家長有藥酒成癮問題的家庭都是兒虐的高風險群。然而,這些狀況其實都是可以預防和避免的。至此,家扶基金會從十大兒保新聞中歸納現代社會「兒童照顧四大盲點」,邀請大家一同自我檢視,看看自己平時在照顧上是否有這些錯誤認知: Ø   盲知:照顧孩子好忙碌,以為暫時離開一下或託人照顧沒關係。

★盲目: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別人管教孩子不干我的事。

★盲從:以「父母為大」根深蒂固觀念管教孩子,孩子一切由父母決定。

★茫然:再累也要自己扛,我是超完美爸媽。   

 
針對上述盲點,家扶基金會邀請小兒科陳珮琪醫師、若瑟醫院小兒心智科宋維村醫師及媒體人兼親子作家陳安儀小姐來一一破除解答,並與家扶一同呼籲「新兒保觀念,讓你心不『盲』」,拒絕成為下一個加害人:
 

★避免疏忽成遺憾

不管在家或在外,照顧者都不應該獨留孩子一人,此外孩子需交托給他人(非典型家庭照顧者)照顧時應多問多看多聽,平時隨時關切孩子身心狀況,若發現孩子身上有不知名的傷痕或情緒起伏不定則需給予適時的關心。

★全民通報有希望

大家應有「全民通報」的觀念,且通報是匿名的,遇到周遭親友、鄰里發生疑似虐待事件時就應立即通報,以減少遺憾再度發生。此外,媒體記者在通報及社會教育上扮演重要角色,家扶呼籲媒體除報導新聞事件外,能進一步訪談事件相關的專家給予分析與建議,讓民眾除看到聳動的新聞事件外,也可以知道如何提供協助。

★尊重兒童生存權

子女並非家長的財產,不得任意對兒少為所欲。家扶基金會每年不斷宣導此觀念,並積極推動「台灣兒少權益與福祉白皮書」,全力捍衛兒少權利。

★適時求援別逞強

當有需要時就應適時求援,求助並非弱者,而是讓照顧者更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