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扶動態與新聞議題
首頁 〉 議題庫 〉 家扶動態與新聞議題
家扶新書《12個驚嘆號-愛心小巨人的奇幻之旅》
作  者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年  份 : 2012
會刊抬頭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備  註 : 家扶基金會在台服務已逾62年,服務軌跡遍佈全台,除了提供弱勢家庭經濟扶助外,也與各界富有愛心的民眾搭起愛與溫暖的橋樑。這些長期支持公益、慈善理念的善心人士,是社會教育最好的示範。家扶基金會集結12篇捐款人、認養人或志工夥伴的感人行善故事,編輯出版《12個驚嘆號­-愛心小巨人的奇幻之旅》,並於新書發表記者會邀請7位故事主人翁親至現場分享動人的生命詩篇。本書內容以樂於行善的小人物為主,家扶基金會期待這些真切的良善故事可以廣為流傳,並呼籲民眾多多行善,傳遞人性的暖流。

今年,家扶基金會編輯出版的新書《12個驚嘆號­-愛心小巨人的奇幻之旅》,內容收錄12篇真摯平凡的善心故事。故事主角不是響亮有名的大人物,而是來自村裡巷弄間的市井小民。但是因為他們永不磨滅的善心,讓「做好事」成為他們人生中的經典鉅作。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表示,「故事主角都是一般的市民,但他們像驚嘆號一樣帶給社會美妙的奇幻之旅;他們無私奉獻、默默關心,是社會教育最好的示範!家扶也希望『做好事』可以成為全民運動,讓幸福感流傳於社會!」本書收錄12則故事,分別為:阿拉丁大哥-劉明堂、笑老師-莊明華、幸福牌媽媽-呂素珍、一本書大哥-黃裕隆、多拉A夢阿伯-莊德雄、瓢蟲哥-陳信雄、神秘A仙翁-殷老先生、愛抱抱媽媽-陳瑞滋、富比士爺爺-趙文正、醫生阿公-李水波、魔法阿伯-林添榮、小蘋果阿伯-謝瑞立。

故事中的阿拉丁大哥-劉明堂先生,是家扶基金會30年認養人。劉明堂對於「助人」永不熄滅的熱情,起因於他辛苦的童年。他成長於一家7口的佃農家庭,住在雲林鄉下。父親忙於農務,母親則是打零工為業。劉明堂還記得家裡屋頂有很多破洞,每次下雨天漏水時,只能無奈地放著水桶接水;就連上廁所也得去跟鄰居借茅坑,因為家裡沒廁所。不過最辛苦的回憶是,他在2歲時因高燒得到小兒麻痺症,從此無法走路;但是上學二公里的路程又沒人接送怎麼辦?他只好書包掛在頭上,爬著到學校。這一段鼻酸的過往,砥礪了劉明堂的心志。他認真閱讀報紙,每一篇勵志故事都是良藥;後來他學習打桌球,甚至多次出國比賽抱得大獎。但是更令他覺得格外有滋味的過程是-認養家扶貧童。30年前,他收到一張家扶基金會的召募認養人宣傳單,孩子感人的故事,讓他想起年幼家貧的時光。所以他立刻認養孩子,不在乎自己的經濟能力是否有困難;因為「幫助別人,要在他最需要幫忙的時候,伸出援手幫助他,那才有意義。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不能等!」每當劉明堂看著第一次認養童寄給他的卡片,就再次肯定自己的堅持相當正確!

另一位呂素珍,她是基隆家扶中心的自立家庭。多年前因為丈夫過世,只有小學畢業、又沒有太多專長的她,差點要帶著5個孩子走上絕路。但是後來家扶的介入扶助,讓她的人生由逆轉勝!在接受家扶的幫助後,社工員不斷給她支持,甚至還鼓勵呂素珍讀書完成學業,所以後來她開始念國中補校,一路讀書到社區大學,還去考了丙級廚師執照。孩子們看著媽媽這麼努力往前邁進,學業上也都特別認真!呂素珍為了回饋家扶,以及所有曾經幫助她們的善心人士,她在家扶中心長期當志工,也認養國外兒童。4年前她親訪印尼探望認養童,在這一趟旅程中,她彷彿看到自己早期不如意的時候;不過現在她已經走出陰霾,也曾上電視節目分享心路歷程給其他相同遭遇的單親媽媽。呂素珍說:「不管別人說什麼,只要你想要做的事情是對的,就馬上去做;但不能藏私,因為藏私等於白學,只有自己一個人用,就等於沒用!」她就是這本書裡的「幸福牌媽媽」,現在還持續耕耘幸福園地。

醫生阿公-李水波,今年86歲。童年時因為喜歡讀書又乖巧聰明,所以小學老師主動幫忙湊足船票旅費,讓當年14歲的水波爺爺前往日本學習機械技術。李水波認真學習,除了工作外,他也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夜校學歷。李爺爺返台後,在雲林的一所糖廠工作直到退休。因為他有熟練的專業技術,還曾發明自動施肥機、種甘蔗機,改善了早期農業時代辛苦的工作模式,節省人力、時間與經費,讓當時的蔣經國總統親自頒發榮譽獎章給他。不過李爺爺的人生出現一段插曲,他的大兒子因經商失敗,無法承受打擊而罹患精神病,讓年邁的他負起照顧2個孫子的責任。李水波現在已經退休,沒有經濟來源,只好接受雲林家扶扶助。但是他飲水思源,憑藉一手修理電器的好功夫,長期為家扶中心及民眾修理電器,以感謝所有人對他們的協助;而且爺爺免費服務,並請民眾改捐款助家扶。李水波的技術很好,電風扇、電鍋、吹風機、吸塵器等等,都不是問題;他也曾收到遠從台北寄來的家電用品請他修理。李爺爺說,「實驗失敗的時候,我就想,繼續研究一定會成功!」這就是醫生阿公「電器人生」的智慧。

另一位陳瑞滋-愛抱抱媽媽,她是苗栗家扶的寄養媽媽。陳瑞滋因為先前開立托嬰中心,幫忙家扶照顧過一名棄嬰,這份難得的經驗帶她進入寄養家庭的服務。不過她帶過的9個孩子,很多孩子都讓她傷透腦筋。陳媽媽現在自己經營羊奶商行,需同時操心工作與孩子。曾有一個寄養童「皮蛋」讓她難忘,為了照顧他,瑞滋媽媽與皮蛋的老師常互吐苦水。「皮蛋連續兩天,午餐沒吃完,就直接倒在水槽裡」、「皮蛋這幾天似乎很容易動怒,星期天在家拿老鼠藥泡水,還把沙子搬到樓上」。不過即使孩子很難管教,陳瑞滋還是堅持用愛包圍他們。她每天都用「擁抱」安穩孩子不安定的心,孩子們也因為擁抱而更加拉近距離。陳瑞滋說,「這些孩子只是需要『被愛』,他們不是壞孩子」。所以,每天擁抱孩子3分鐘,是她獨有特色的法寶;而且陳瑞滋也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認識更多的「幸福」與「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