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展與社會倡議
首頁 〉 議題庫 〉 研究發展與社會倡議
第三波跨國兒童福祉調查-研究計畫
作  者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年  份 : 2017

第三波跨國兒童福祉調查-研究計畫

作  者 :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

年  份 :  2017

摘要

本研究為「跨國兒少福祉調查」(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Well-Being,簡稱ISCWEB)的一部分,是國內首次大型樣本且跨國性的兒童主觀福祉調查研究,透過跨國資料庫將台灣數據進行比較,從台灣出發與國際接軌,共同促進兒童權益。

研究將蒐集8歲(國小3年級)、10歲(國小5年級)、12歲(國中7年級),各年齡層約1,100名,總計3,300名學童的問卷資料,另以家扶基金會所協助8至12歲兒童為母體,等比例抽出共1,100名受助兒童參與本研究,藉此比較一般與經濟弱勢兒少間,主觀福祉之差異,以期了解弱勢兒童面臨的挑戰,及對兒童福祉的影響。

研究背景

一、兒童福祉指標

當代兒童福祉指標源自1960年代美國的社會指標運動。社會指標運動是透由社會指標(social indicators)客觀的數據資料,來評估與比較社會現況與未來趨勢,隨著該運動蓬勃發展,這些資料逐漸成為分析社會現況與執行方案的重要參考資訊,政府進而研擬相對應的政策以增進社會與人類福祉。建構社會指標具有兩個意義,一是記錄社會當下呈現歷史,二是展望未來人類發展規劃的基礎(Land, Lamb, Meadows, & Taylor, 2007;林季平,2013)。隨著社會指標演進,1970年代從事兒童工作的人們主張應針對兒童族群的特殊性,發展一套能夠測量兒童健康、行為、生活狀態的兒童社會指標,以期能夠以更寬廣的角度看見兒童生活現況,並形成兒童政策(Lippman, 2007)。

近年來,隨著知識論、方法論的發展,兒童福祉指標從僅是客觀的統計數據,逐漸強調以兒童為主體的主觀福祉(subjective well-being),透由客觀的研究方法去探究兒童主觀經驗,期盼能夠反映出兒童真實狀態,並使大眾注意到當前兒童福祉樣貌(Ben-Arieh, 2008)。

二、第三波跨國兒童福祉研究調查(ISCWeb, Wave 3

2009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召開的會議中,來自國際兒童指標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ld Indicators)的學者建議發展國際性兒童福祉調查,起因於不同開發階段國家的兒童生活樣貌,因為缺乏跨國研究故難以有比較基礎,同時也缺乏共同對話平台,使得國際間在資源分享與政策適用性上缺乏實證依據。為了縮減國際間兒童福祉比較的鴻溝,建立普世適用的兒童權益評估標準、落實兒童權利公約提升兒童表達意見的機會。學者主張從國際合作角度出發,開發一份直接詢問兒童主觀意見的問卷,不僅僅讓個別國家之後可以結合國家統計數據,同時從主、客觀角度更充分了解兒童真實生活情況。

會議結束後,來自巴西、英國、德國、宏都拉斯、以色列、巴勒斯坦與西班牙的學者透過先導研究在2010年完成第一階段跨國兒童福祉問卷的草稿。第二階段的跨國兒童福祉問卷又在2011年於德國、巴勒斯坦、羅馬尼亞、南非、西班牙和土耳其進行問卷測試。

第三波跨國兒童福祉研究調查於2016年展開,共計有43個國家參與其中,預計2019年完成。以英國、西班牙和以色列為首的6位國際學者及1名協同研究員組成「核心團隊」,該團隊除訂立研究方法及問卷外,並整合其他國家研究團隊的建議與疑問,提供跨文化的專業諮詢,使此國際性研究能夠加嚴謹並具代表性。

三、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的參與

2016年年初,專精於社會政策、貧窮與兒童福利,且負責訂定歐盟兒童福祉指標,同時也是「核心團隊」成員之一的學者Jonathan Bradshaw,邀請台灣加入研究調查。本研究案的台灣資料,現由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陳毓文教授主持,及同系鄭麗珍教授協同主持,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提供經費與協助,雙方形成團隊共同參與此跨國性兒童福祉調查。

研究目的

本研究為國內首次以大型樣本進行兒童福祉調查,有別於當前國內研究多以官方統計數據為主的福祉指標,或是以台灣生活經驗出發,但因無國外常模而無法做跨國性比較。再者,透過兒童主觀表達,直接探詢生活經驗和理解,不僅僅包含基本的兒童生活樣態、家庭與學校關係..等向度,也包含國內研究中相對較缺乏的環境與社區經驗。最後,透過此計劃可進行國際間數據比較,作為相同經濟開發水準的國家彼此政策之參照,以期在未來兒童發展權益上能有更加地完整與全面。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該團隊的英文版第三波調查問卷,該問卷設計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強調兒童對於生活現象的理解和詮釋,讓兒童的主觀描述更能反映生活脈絡,包括了對生活環境的觀察(例如:家庭或主要照顧者所擁有的財物、住家附近的玩耍空間)及生活感受(例如:對學校生活與人際關係的滿意度)。

中文版問卷部分,首先委由專業翻譯人員進行英文版問卷的翻譯及回譯,確保問卷於翻譯過程的正確性,最後經國際核心團隊檢視無誤後,展開先導性研究,進行預試問卷及召開兩場團體討論,其目的為收集回饋意見,確保兒童皆能理解題意及作答形式,中文版問卷終建置完成。

樣本抽樣部分,本研究將依照人口密度,以等機率抽樣原則(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 P.P.S)選取台灣鄉鎮市區級之行政區,再隨機抽出該行政區的國中、國小,預計將蒐集8歲(國小3年級)、10歲(國小5年級)、12歲(國中7年級),各年齡層約1,100名,總計3,300名學童的問卷資料,另以家扶基金會所協助8至12歲兒童為母體,抽出共1,100名受助兒童參與本研究,藉此比較一般與經濟弱勢兒少間,主觀福祉之差異,以期了解弱勢兒童面臨的挑戰,及對兒童福祉的影響。

研究倫理

家扶基金會持守對人的責信、承諾與關懷,秉持3大研究倫理原則:匿名、善益和公平,尊重研究參與者的權利、研究過程強調「做對」及「無傷害」,並通過「國立臺灣大學行為與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倫理審查,其參與者的權利受到保障。

參考文獻

Ben-Arieh, A. (2008). The Child Indicators Movement: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1), 3-16. doi:10.1007/s12187-007-9003-1

Land, K., Lamb, V., Meadows, S., & Taylor, A. (2007). Measuring trends in child well-being: 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0(1), 105-132. doi:10.1007/s11205-006-9023-0

Lippman, L. (2007). Indicators and Indices of Child Well-being: A Brief American Histor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3(1), 39-53. doi:10.1007/s11205-006-9058-2

林季平(2013)。社會發展政策統計與調查資料庫規劃第3期。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相關資訊

國際研究團隊:Children's Worlds, the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s Well-Being (ISCWeB)http://www.isciweb.org

台灣研究團隊: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計畫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毓文教授

  計畫聯絡人: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社工處研發組 黃慈忻專員

  電話:(02) 2727-8001轉35;E-Mail: [email protected]

關  鍵 字: 2017、兒童福祉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