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論文
2015.08.03
「親」愛的,因為你「職」得-談成熟小大人與社工的相遇
資料類型
會議論文
作者
王嘉瑜; 顏慈慧
年分
2014
簡述
本研究探討親職化兒少照顧經驗及社會工作者在服務歷程中處遇的選擇和經驗分享,研究者運用質性研究方法收及分析研究資料,透過一對一深度訪談的方式,總共訪談九位親職化兒少及五位社會工作者。本研究結果包含下列三個部份。 一、 親職化兒少經驗:依親職化兒少所訪談的經驗,整理為工具型經驗、情感型經驗。工具性經驗為家務整理、醫療協助經驗,情感性整理為犧牲外出時間、影響讀書時間、情感捍衛、渴望享有被照顧之經驗、長大的模樣。最後以動物引導親職化兒少思考象徵背後的意義和需求,發掘這群兒少在獨特經驗上的眼光與自我對話,實為珍貴。 二、 親職化所帶來的感受及影響:訪談對象對於親職化的感受及影響,可區分為兩種型式,第一為負向感受,第二為正向感受。 三、 社工處遇及後續結果:主要分成三個部份進行討論,第一部份為社工對親職化開案標準之定義,第二部份為個人面向,第三部份為家庭面向。主要依序討論從開案的標準定義,到社工看見個人面向改變的可能,進而關切整個家庭系統及環境的資源運用及有限性,在在都是社工處遇歷程中的新發現與施力的重點。 研究者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 家庭系統觀點/回到家長的位置:根據研究結論顯示,除了提供會本部的既有的服務外,南台中家扶中心進而納入家長親職教育的課程,主要的課程起源係因看見只有改變親職化兒少是無法全面性改變的,還是需要仰賴家長自己的力量和管教上的合宜性,才能夠重建這群孩子的童年。 二、 運用「腦力激盪」工作模式:建議實務社會工作者可利用腦力激盪術的工作模式,規劃兒少的處遇計劃與策略,進而達到全面性的效果與創新。換言之,「腦力激盪術」意指「活化服務菜單」,然服務菜單的多樣性搭配個別家庭的狀態,才能夠發揮處遇的最佳效果 三、 幸福津貼的使用計劃:建議可在開案初期與案家成員討論幸福津貼之使用計劃,並擬訂每月的花費計劃並確實紀錄幸福津貼之使用,使幸福津貼盡可能發揮功能效益,達到增加幸福感的核心意義。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