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5.08.03
貧窮動態-以嘉義家庭扶助中心扶助個案為例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林正達
簡述
研究者利用1967∼2000年,民雄、太保、朴子、水上、中埔等五個鄉鎮嘉義家庭扶助中心之兒童少年扶助個案資料,其中該筆資料完整貧窮時段的個案有1324名及截斷個案有175名,共計1499名扶助個案,本文採用描述性統計及存活分析生命表的模式分析致貧因素、貧窮持續時間及脫離貧窮因素。本文並依年代別受扶助家庭的人口特性、受扶助時間及其他人口特徵,個別檢視家庭扶助個案的貧窮動態歷程。
研究結果顯示這些受扶助家庭的致貧因素有:「就業限制」、「家庭成員傷 病」、「家庭資源不足」、「家庭成員變動」、「入獄或通緝中」、「傷病死亡」及「意 外死亡」。其中最主要的兩項致貧因素為「家中主要經濟負擔者死亡」(細分為「傷 病死亡」及「意外死亡」兩項主要事件)及「家庭成員傷病」。 就貧窮持續時間的分佈而言,研究者發現到貧窮持續時間在兩年以內的個 案占總貧窮個案的18%,而貧窮持續時間在四年以內者有41.4%,且貧窮持續 時間在六年以內的有將近66%。貧窮持續時間最短為一個月,最久的長達16 年。 影響受扶助家庭可能脫貧的因素主要有:「子女長大就業」、「戶長再婚或同 居」和「薪資所得上漲」三項。其它的脫離貧窮因素如「支出減少」、「依賴人口 減少」或「短期收入增加」所佔的比例都很低。 本研究的限制在於受扶助個案資料有些項目社工員未確實填寫,及部分資料 已缺損,且因為本研究的貧窮持續時間的計算方式是以停止扶助時間減去開始扶 助時間可能會導致貧窮時段的低估,再加上扶助標準具有彈性,無法確保所有的 扶助個案都有一致性的標準認定,此乃本研究的限制所在。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則 是因為本研究只針對五個鄉鎮的受扶助資料,而未將全嘉義縣的扶助資料納入, 且並未深入研究再次落入貧窮的個案,期待未來的研究可以針對這兩部分深做入 探索。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