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4.08.19
兒童少年保護服務社會工作者家外安置倫理決策取向之相關研究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蔡本源
年分
2005
簡述
有鑒於我國兒童虐待案件逐年攀升,且已成社會矚目的焦點,加上部份學者強力呼籲社會工作者不宜濫加安置個案,不但增加社會成本,且會使安置個案返家發生困難。 故本研究先從我國兒童保護服務及其現有安置概況,進一步探討社會工作者的特質背景與社會工作倫理取向,藉以研究了解發現現階段社會工作者形成正確家外安置決策因素。 本研究以公私部門從事兒童及少年保護有關之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自變項為社會工作者的特質背景,中介變項為社會工作倫理取向,依變項為社會工作者家外安置傾向。本研究發現將有助於我國兒童少年保護社會工作者之遴用、訓練與安置決策之探討。 本研究以公、私部門為研究對象,共計寄發412份,回收公部門 227份,私部門160份,合計387份,問卷之回收率達93.9 %。 本研究發現及歸納出以下幾個結論: 一、兒保社工員的社工倫理取向,較偏行為效益主義取向。亦即兒保社工員在案主利益及社會公益、自我保護考量三者之間面臨抉擇時,仍較偏案主利益取向。 二、兒保社工員於面臨考量是否家外安置個案時,似仍較傾向先安置個案。親屬安置於緊急安置雖是兒保社工員在操作家外安置時的第一優先考量,但又認為不一定可以較長久安置,故安置率最低。 三、兒保社工員特質不同,在社工倫理取向有呈現差異或差異顯著情形。 四、兒保社工員特質不同,其在決策服務過程中,對於親屬安置、家庭寄養、機構安置之處遇決策傾向有呈現差異或差異顯著情形。 五、兒保社工員社工倫理的行為效益主義取向越高,其在決策服務過程中,親屬安置、家庭寄養安置之處遇決策傾向就會越高;規則效益主義取向越高時,其在決策服務過程中,不予安置、親屬安置、機構安置之處遇決策傾向,就會越高;利己效益主義取向越高,其在決策服務過程中,不予安置、親屬安置、家庭寄養安置、機構安置之處遇決策傾向就會越高。 六、社工員個人特質、社工倫理取向對家外安置處遇決策傾向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其中社工員個人特質的在職訓練、從事兒保原因、 教育程度、兼任督導、宗教信仰(其他)、服務單位、年齡等變項最具影響力。 研究者依據研究心得依序提出建議如下: 一、主管機關應不斷加強辦理有關社會工作倫理議題的職前與在職訓練,以培養兒保社工員的專業使命感及專業判斷力。 二、儘速大幅增加兒保社會工作人力,並增編預算,大力推動兒保個案家庭維繫及重整服務與高風險家庭預防服務,以減低家外安置的必要性。 三、突破親屬安置的困境,並提供親屬部分安置費用,以鼓勵親屬安置,俾提高親屬安置率,並降低兒童因被帶離原生家庭造成的二度傷害。 四、研議修正現行各地方政府訂定之「家庭寄養辦法」,健全寄養家庭制度,以因應寄養安置之需求,確保寄養兒童之權益。 五、健全兒童安置教養機構組織與功能,建立分類分級制度,提昇專業服務形象,俾建構一個整合式的兒童保護服務網絡。 六、建置社會工作員管理制度,善加運用社會工作人力,俾穩定人事,並提高人力素質,以確保個案服務品質。 七、強化社會工作督導功能在社會行政機關中之運用,區隔不同的督導功能,提升督導者的督導能力,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化。
出版社
靜宜大學
頁碼
1-117
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9221785227176660009
備註
家扶研究協助申請
冊/卷
碩士
會刊抬頭
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關鍵字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