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6.08.01
貧窮青少年之剝奪經驗、因應策略與社會關係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陳威宇
年分
2016
簡述
剝奪是貧窮的一環,也可以說是貧窮的後果,它們密切關聯著,也象徵著陷入貧窮者的經驗感受,當我們用剝奪來衡量貧窮時,對於理解貧窮的輪廓是有幫助的。本研究參考近年來外國關於兒少剝奪調查時所建構的指標,將剝奪分成物質面與社會面來思考,欲瞭解台灣貧窮青少年的生活經驗。
處於貧窮當中的青少年面對著貧窮的困境與壓力,為了滿足自己與家人的需求,孩子們會思考策略採取行動去因應、適應情境。而上述這些生活經驗與因應行為的後果,深深地影響著這些青少年的社會關係,貧窮可能壓縮了青少年的社交資本,難以發展令人滿意的社交關係,友誼的不足可能被排擠,造成孤立,而因應行為獲得的金錢將能幫助青少年融入同儕消費文化。
本研究為次級資料分析之量化研究,使用「台灣兒童及少年長期追蹤調查計畫」第三波調查的兒少第二版自填問卷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篩選調查對象年齡12至18歲之在學青少年樣本作為研究分析對象。欲回答貧窮帶給青少年那些剝奪的經驗?青少年如何因應這些剝奪經驗?以及這些剝奪的經驗與因應的行為又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社會關係?
研究結果如下:
1.貧窮青少年的剝奪經驗:家扶青少年最為普遍的剝奪是金錢剝奪;其次是飲食剝奪;第三普遍的則是教育發展剝奪與居住剝奪,貧窮家庭在預算有限制的狀況下,這些項目都可能不被視為必需品。
2.剝奪與因應策略之關聯:剝奪的經驗會促使青少年採取因應的策略行動,而因應策略也能幫助青少年離開剝奪情境。且不同的因應策略之間有可替代性,青少年可能採取一項策略,而縮減另一項策略的程度。
3.預測社會關係:剝奪的程度越高,維持社會關係的資本就越少,較難建立更深、更豐富的社會關係,而因應策略則能補足這些需求的資本,讓青少年融入社會關係之中。
研究發現剝奪經驗、因應策略與社會關係之間的關聯,並非單純的線性,不應該單純理解為兒少發生剝奪的經驗後產生因應行為,而是因應策略是與家庭成員互動後才決定行為與策略的方向,並且能影響剝奪的程度,兩者之間可能是交互影響、互相回饋的關係。此外,因應策略與社會關係的關聯性中,因應策略能讓家庭獲得額外的金錢,支付維持友誼所需的支出,且有工作、有收入對這些兒少是正向的經驗,然而當花費時間投入在家務與工作上,將壓縮學校生活的時間,青少年可能因此錯過「童年」生活,變項間矛盾的關係,無法以簡單的線性去思考、去分析。
將來,建構剝奪項目應從人們所處的社會出發思考,考量在地文化習慣、社經水準,以及年齡與性別,而對於剝奪的情形,思考政府政策與社福機構服務內容是否能滿足這些需求,進而幫助他們融入社會,維持良好社會關係。此外,我們應認識貧窮引發了兒少多樣貌的因應策略,這些因應策略與家庭分工、性別、年齡等有關,然策略對於青少年不一定就是好的影響,應去理解背後產生的原因、發展與影響,透過協助改變策略,或是支持因應行為,與下一代一起努力遠離貧困。
頁碼
1-148
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5656556683400356712
備註
運用家扶基金會「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2013年弱勢兒少生活趨勢調查報告」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