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4.08.19
脫貧婦女復原力建構歷程之初探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周大堯
年分
2006
簡述
貧窮人口雖然男性女性皆有,但貧窮女性化的現象一直存在著,許多貧窮人口是由婦女與兒童所組成,婦女長期在就業、依賴與照顧間徘徊。但仍有些脫貧婦女在努力過程中經濟自立,她們是如何從逆境中尋求突破,其復原力建構歷程中有何關鍵性要素產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議題。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 (一)從實務案例中,去探討脫貧婦女在經濟自立過程中,所面臨到的各種困境與挑戰。 (二)分析脫貧婦女在經濟自立過程中的復原歷程。 本研究採取採取質化研究之個案研究法,並以立意取樣方式找尋資訊豐富的個案進行深度訪談及研究分析,計有五位受訪者參與研究。 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研究結果可區分成三個主要的概念。分別是: (一)復原力因子。 (二)脫貧歷程分析。 (三)脫貧婦女自我覺察分析。 二、復原力因子包含內在(個人本身)與外在(家庭、友伴等)等兩個部分相結合,整理五位受訪者的復原因子,最少者有10項,最多者有21項。 三、脫貧歷程分析:研究發現從貧困、安貧到脫貧,是有脈絡可依循的。 主要會經過十個主要過程,包括:失去家庭經濟支住、承受壓力並陷入無助狀態、孩子的影響力、接受經濟扶助、參加同質性團體或脫貧課程、信仰的安撫、重建支持網絡(友伴協助)、親屬資源、穩定工作與貴人相助等。 四、脫貧婦女自我覺察分析:分成七個面向,包括有:陷入長期低落情緒、認清自己所處環境、接受現實的態度、面對命運的心態(不服輸的個性、知福惜福的道理)、體認教育脫貧的重要性、體會多愛自己的必要性,以及對照貧窮女性化的觀點等。 本研究的結論有八點: 分別是:脫貧歷程是具有脈絡可循的、復原力中的保護因子具明顯功能、孩子是重要的支撐力量、參加同質性團體是脫貧婦女轉捩點、脫貧課程具有積極正向意義、重建社會支持網絡是脫貧婦女不可或缺的助力、社工專業介入有助於脫貧婦女發展出自我覺察的能力、脫貧婦女對貧窮女性化的議題有不同觀點等。 本研究討論事項有四點: 分別是:原生家庭環境影響因素、家庭傳統性別意識、教育脫貧的概念、研究者的性別議題等。 本研究分別對政策倡導者、學術教育者、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建議,期待社會各界給予貧困家庭更多的關注。
出版社
輔仁大學
頁碼
1-169
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9100017992456804001
備註
家扶研究協助申請
冊/卷
碩士
會刊抬頭
社會工作學系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