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4.08.19
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親職自我角色期望、配偶支持與親職自我效能感相關性研究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張邦汎
年分
2013
簡述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擔任寄養家庭的主要照顧者親職自我角色期望、配偶支持與親職自我效能感的情形。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根據相關文獻、理論編制「親職自我角色期望量表」、「配偶支持量表」及「親職自我效能感量表」作為調查工具,採分層立意抽樣抽取全台9縣市(不含澎湖、金門)之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進行施測,有效樣本數為272份,透過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多為女性,結婚年數集中在25年以下,教育程度多為高中職,寄養服務年資多在5年以下,主要動機為關懷不幸兒童,曾照顧的寄養孩子人數多集中在5人內,現正照顧的寄養兒童、少年人數以2人最多。 二、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會因「教育程度」、「月收入」不同、參與寄養服務動機為「有空閒時間」、「貼補收入」的不同,在親職自我角色的期望有顯著差異。 三、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會因「性別」、「結婚年數」、「教育程度」,參與寄養服務動機為「回饋社會」、「增加家庭熱鬧氣氛」、「貼補收入」的不同,在配偶支持的感受上呈現顯著差異。 四、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會因參與寄養服務動機為「做友作伴」、「有空閒時間」的不同,在親職自我效能感有顯著差異。 五、「親職自我角色期望」與「親職自我效能感」以及「配偶支持」與「親職自我效能感」皆存在著顯著相關,且都為正相關。 六、「情感溝通」、「分享性支持」、「學習指導」對「教養相處能力」有解釋力。「學習指導」、「分享性支持」、「貼補收入」、「生存照顧」對「學習指導能力」有解釋力。「管教指導」、「學習指導」、「分享性支持」、「做友作伴」、「生存照顧」、「教育程度」對「生活照顧能力」有解釋力。「學習指導」、「分享性支持」、「情感溝通」、「管教指導」、「親生子女人數」、「做友作伴」對「親職自我效能感」有解釋力。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提升寄養服務品質的參考依據: 一、定期每半年辦理寄養家庭夫妻分享性支持團體,並鼓勵配偶一同參與。 二、重新思考分配寄養兒童、少年安置人數限制之合理性。 三、以階段性方式釐清寄養家庭主要照顧者對親職自我角色的期望。
頁碼
1-144
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0856509278998894464
備註
家扶研究協助申請
關鍵字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