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4.08.19
社福體系中青少年的親職化經驗之初探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陳姚文
年分
2009
簡述
「親職化」(parentification)是指在家庭互動模式中,兒童或青少年被指定負擔原先應由父母所應該提供的角色與責任。由於我國社會贊許子女協助父母分擔家務,往往忽略子女提早或過度地承擔父母親職責和角色,這種親職化現象可能對兒童或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這個議題在國內僅有少數實證研究,在社會工作領域中,無論學術或實務界也尚未關注這個現象。 因此,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法來蒐集資料,共有效訪問五名有親職化經驗的青少年。目的在於透過當事者角度,描述和詮釋他們自身的親職化經驗,以瞭解他們的親職化歷程、需求和資源使用狀況、此經驗形成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看待如此的經驗。 本研究以「主題分析法」作為資料整理和分析的方法,歸納出七個共同主題: 一、家人缺席不在,或在而功能不彰:因為父母一方缺席、忙於工作、本身不當行為或是手足身心特殊狀況等情境,造成親職化現象的產生。 二、血濃於水,捨我其誰:孩子基於體恤父母或對家人責任感,因而去承擔父母親的許多責任,且體認到自己是維繫家庭運作角色的重要性。 三、期得關懷陪伴,或求物質協助:有孩子渴望獲得物質層面的支持,也有些孩子表示渴望獲得精神上的陪伴關懷勝於物質上的協助。 四、學習體驗多,有助未來用:孩子在思想上較同儕早熟,且分別在不同方面表現突出,並認為對未來成家立業會有所助益。 五、資源來四方,身心得紓壓:孩子分別獲得外界不同類型的資源協助,且孩子本身也自有一套紓壓方式。 六、重責難以擔,逾身心負荷:孩子在時間分配利用上會受到影響,此外,孩子也有難以勝任的感覺、產生不想再承擔的念頭,以及產生不同程度的身心症狀。 七、避重蹈覆轍,或適齡方承擔:多數孩子認為不要讓下一代重複經驗自己所承受過的經驗,也有少數孩子認為應該讓下一代在國中以後才能承擔工具性任務。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共提出五項討論: 一、「年齡」、「任務內容」和「工作量」三要素,可協助判別是否形成親職化行為。 二、親職化現象實為一連續性概念,可運用五個指標辨識親職化程度的高低。 三、當家庭需要產生親職化子女去承擔責任,長子女通常是首要考量人選。 四、與情感性任務相較下,工具性任務是孩子較為認可且較能勝任的範圍。 五、呼籲社福體系敏感和正視親職化現象的存在,並可從家庭功能作為著力之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和討論,本研究對於社會工作領域的「政策面」、「學術面」、「實務面」及「教育面」提供建議,期能給予親職化孩子更多的關注和服務,並對於未來研究提供可行方向。
出版社
國立臺北大學
頁碼
1-157
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2151385241202570013
備註
家扶研究協助申請
冊/卷
碩士
會刊抬頭
社會工作學系
關鍵字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