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2016.08.01
經濟扶助過程中的貧窮烙印:貧窮受助者的主觀詮釋
資料類型
論文
作者
謝宛伶
年分
2013
簡述
以濟貧起家的社會工作,迄今做為助人的專業,被強調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專業。當個人落入貧窮後,最直接提供服務的是社會工作者,但當社會工作提供經濟扶助的方式或是以不友善的態度面對貧窮者而演變為一種貧窮烙印時,即代表社會工作有必要調整服務供給方式或是重新理解與認識貧窮烙印對貧窮者帶來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呈現貧窮者面對貧窮烙印的經驗,期望透過貧窮者來呈現其自身經驗,嘗試瞭解貧窮者在接受經濟扶助過程當中的貧窮烙印、理解貧窮者對貧窮烙印的詮釋,進而反省目前社會工作和貧窮者的互動何以產生貧窮烙印,最後預期功能為一種對貧窮烙印的理解,以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反省機制。
本研究以敘事研究方法整理研究對象─曉晴7歲到17歲的生命故事,期望藉由貧窮者在經濟扶助中的對於貧窮烙印的主觀詮釋作為出發,並以Goffman所提的烙印概念與貧窮烙印相呼應、對照,進而整理、回答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與研究發現:研究問題一「貧窮者如何詮釋在經濟扶助過程中的貧窮烙印?」、研究問題二「貧窮烙印如何產生?」係透過整理曉晴的生命經驗與理論的堆疊,以貼近貧窮烙印來自何處、來自何時、來自何人、如何產生,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看待貧窮烙印,而對貧窮烙印有基本的認識,亦是往後章節的立論基礎;研究問題三「貧窮烙印為何產生?」除了研究者曾於文獻探討的章節中以社會工作執行社會控制的視角探討貧窮烙印的議題外,研究者亦歸結出其他兩種貧窮烙印的產生途徑,其一是「經濟扶助過程中可避免而未避免的疏失」,其次,則是因貧窮者的「自我形象低落」而生;最後,再回到「貧窮烙印」本身,再度檢視研究問題四「貧窮烙印是什麼?」重新回到源頭檢視研究問題,除了過去眾多學者們對於烙印的成份分析外,本研究再多添加「『不同』背後的想像」、「受壓迫」以及「負債感」的元素,使我們更加理解「貧窮烙印」。
基於研究結果,知道貧窮烙印的產生路徑、清楚貧窮烙印產生的原因,並且重新回應貧窮烙印為何物,最後歸結出貧窮烙印有深度、有輕重,因而研究者提出貧窮烙印深度模型,共整理出三個維度,而將此三維度可成為三角形的體積面。第一個維度是由「關係」著手,對貧窮有基本的認識,包含,貧窮的概念、貧窮歸因、貧窮深度;第二個維度是「持續性」的部分,研究者將「時間」與「頻率」的概念納入其中;第三個維度,則是透過貧窮者對環境與貧窮者自己的「主觀感受」,深入理解貧窮者如何看待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工作專業與自己的貧窮烙印。得到以下結論,一、當三角形體積面越大,代表貧窮烙印深度越深;二、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貧窮烙印深度;三、貧窮烙印深度是動態,而非靜態。
最後,研究者在此特別澄清、說明,本研究係基於貧窮者在經濟扶助中對於貧窮烙印的主觀經驗,研究者詮釋的視角便僅採取貧窮者的角度,無刻意以社會工作者的角度去中和、平衡,係期望本研究能夠呈現貧窮者在經濟扶助過程中經驗到貧窮烙印的原貌以及那最深刻的聲音。
頁碼
1-149
連結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0929734614955205337
標籤
分類
研究資料